急景凋年,我们又来到了仙居的山下村。其始于唐代晚期,位于仙居县皤滩乡境内。村里古迹众多,闻名遐迩的桐江书院便坐落于此。
去年早春时来过一次,恋恋不忘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春节前再走一趟,果真不负好时光。
Part 1
冬寒腊尽,风霜清零。
混杂着江南潮湿水汽的味道,山下村有股别样的清新。拐进村落的古路廊,古朴的青石板接连的不远处,是挂满了大红灯笼的古樟树。
万物皆有灵。
渲染了文气的古樟至今仍蓊郁葳蕤,老当益壮,显示出无垠生命力。
繁密的枝丫网开葱葱的绿意,笼住了这一方水土的光华。
古樟对岸是药房,身旁是盐商铺,身后是古宅院,身前是古戏台,相得益彰。
“鉴湖映月戏楼雅,古樟临风佛阁幽。”
人来人往之间喜气欢腾,伴着戏曲婉转悠扬,嬉笑怒骂皆成文章。
青砖黛瓦,碧水潺潺。
我们倚靠在石栏上探出身,就能看到河水延绵的岸边蹲着一簇又一簇村民的身影。
临近新年时着的衣裳,多是艳丽喜庆的颜色,点缀其中。
他们还保留着浣水洗物的习惯,或敲打衣服,或沉浮竹篮,勤劳将手下的母河都染成了幽然的青釉色。
好一景小桥流水人家。
一眼望去,如诗如画得恍若用工笔描摹的江南迎春水彩图。
Part 2
山下村不仅环境清幽,民风也很是淳朴。
村民们热情地邀请我们参加喜迎春节的活动,我们欣然应往。
早晨正是捣麻糍的好时候。
我们来到村民的家中,老人们在大锅上架着盛装满糯米的木桶,闲碎唠嗑间,时不时用铲子翻一翻。
待蒸熟完成,他们便用扁担挑起,扛着这一桶糯米到了不远的道渊古宅中。
门堂的阳光敞亮。
鳞次栉比的夯土墙上凝滞了岁月一道道划痕。
老人们将这桶糯米放置在屋檐下,搬出了磨子。
廊下悬挂着的红灯笼守着日子,慢慢褪色。
这里的时钟仿佛是生了锈的,我们就这么一不小心地闯进了旧时光。
准备就绪,捣麻糍就开始了。
一人打湿了手,掏了粘稠的糯米扔在里头,
另一人就抄起木槌头用力地捶打。
一来二去,反反复复。
院子里弥漫着一股浓郁的甜香味,
糯米变成了色泽白透、柔嫩软黏的大团子。
然后,便需要将团子用擀面棍均匀地擀开擀平。
团子的延展性极好,拉开呈温润的乳白色。
但成为麻糍还缺最后一步,那就是撒上生粉,将其切割成均匀的小方块。
做好的麻糍叠成了一摞摞,可以直接吃,也可以沾了红糖吃。
亲手制作的味道分外醇香,乡亲们共同分享的乐趣也为麻糍淋上了一层人情味的蜜。
Part 3
静默蕴笔,祈愿新年;灯火闲坐,新春在望。
廊道通幽,木质建筑的文脉,像是叙事语言,勾勒着古宅的旧记忆。
穿过门台到了后院,有位老爷爷正在写对联。
旁边年轻人帮忙念着祝福,他狼毫笔走龙蛇,行云流水,将虔心祝福都嵌入了楹联之中。
岁去的一切都将被存储,红色的对联迎接新岁,于千万家尽送遥遥的期许。
贴对联时也是热热闹闹的。
贴的人毫不畏高,洒脱地站在坎坷不平的桌子上。众人站在他们的后边指点江山。
有眼尖的人还在黏不住的地方就地取材粘上了糯米,引得大家善意地哄笑。
聚一簇闪烁灯光,点燃新年的序幕。
山下村的路廊旁,庭檐上,更多的是挂上了小巧玲珑的针刺无骨花灯。
造型别致、古朴典雅。
我们注视着无骨花灯莹莹的微光,仿佛是在溯寻历史的烬灯。
孩子们手执花灯,从不远处走来。
是做花灯的时间如期而至。
历史与未来,仿佛在此刻慢慢汇聚。
婆婆耐心地为大家讲解针扎花灯的步序。
孩子们对精巧的图案分外感兴趣。
如痴如醉地倾听时,余光还能瞥见小小的孩子杵在桌边奋力地垫起脚,唯恐错失了一分一秒,可爱得令人会心一笑。
落日西下。
寒风衔起挂在门口的腊肉摇摇欲坠,母子借着傍晚的余温辅导作业,婆婆们呢喃着乡音在廊间围炉烧水……
山下村的一切都那么平静,一切都那么美好。
我们向来食人间烟火,喜人生常欢。
忙碌过后,如期归来,这便是年的意义。
这是我们旧年的最后一次拍摄。
在山下村赶上一趟年,是我们节前最大的幸运。
我们将平凡的快乐汇集,希望连同新年的美好祝愿一起,传递给屏幕前的你。
心无褶皱,行至春光,新年快乐。
编辑 | Arya
摄影 | 绿鮇
海报 | 全策设计
关键词: